第(3/3)页 “是什么人要探视我?”刘思庸定了定神,问道。 维塔斯基嗤笑了一声,脸上的表情明显是“我XX的怎么知道?我又不认识”。 从对方那里得不到答案,刘思庸的脑海中又开始飞快盘算起来:去,如果真的是熟知自己附身身体过往的人,说不了三两句话就会露馅。可如果不去,刘思庸则会损失一次达成越狱条件的机会——越狱要满足三个条件,其中一个叫“里应外合”。意思是说,在这种现代化的监狱中,只靠犯人从内部发掘机会出逃,成功率是极低的,如果有外界的人在监狱外制造一点麻烦,则监狱方的注意力转移的时候,狱内出现漏洞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。即便暂时逃出监狱范围,也需要有外界的人接应,逃出警察的封锁和追捕。 所以,刘思庸也需要这么一个外界的助力。原本,他是指望咖啡豆那边能带来的“团队”有这个条件,现在过去了三天没动静,刘思庸也打算自己准备一条后路。 见与不见各有利弊,刘思庸正在飞快地权衡。 “你去不去?”维塔斯基显然被刘思庸的“磨叽”给弄烦了,他一捏拳头,骨节“咔咔”作响,烦躁的情绪溢于言表。 “去!”刘思庸打定了注意,还是决定先和探视者会上一面。 放好餐盘,戴上镣铐,一套程序走完,刘思庸随着维塔斯基穿过长长的过道,来到了探监室——这是除了牢房、食堂、放风处、禁闭室之外又一处新地方。一路上,刘思庸依旧细心地观察起来。 过道,同监狱里其它的过道一样,没有任何漏洞,隔上五六米就有一个监视探头,转角处也没有死角。 探监室,果然和自己想象中的一样——长方形的探监室被一堵墙隔成两半,墙壁两端又分隔成半包围式的小隔间,每个隔间的墙壁上都有一块防弹钢化玻璃,让内外两侧都能照面。隔间的隔板上,挂着电话听筒一般的通话工具。 此刻,探监室里二十多个小隔间内空无一人,似乎这个时间点根本没有其他人来探视罪犯。 “040038……坐到1号去。”维塔斯基一只大手捏着刘思庸的胳膊,也不给他解开镣铐,只是冷漠地把他带到探监室里最边上的座位上,指了指塑胶凳,示意刘思庸坐下。而在这个小隔间的“窗户”外,有一个陌生人正面无表情地坐着,一手拿着话筒,一边看着刘思庸。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