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第二问,周生选择文字科主修,可有缘由?” 这一问,是了解你为啥选这门课。因为任夫子要求,学生选科虽然是自主,但很多学生并没有自主的见识和能力。教员们要对入自己科下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。何况这七门课“招生”,并没有什么抢生源的问题,所以孟教员既不会拒绝学生来报名,也得看看学生是否有站得住脚的理由。 当然,我就是喜欢这门课,热爱没道理,也算是个理由…… “学生并无其它擅长的科目,对文史二科稍有兴趣。这二者之中学生又亲近‘文’多一些,故有此选。” 这话其实没什么营养,就是直白地告诉老孟,哥们儿选这一科,是因为我没什么特长。兴趣什么的,或许、大概、可能吧……只是你这门课范围最广,就业路子宽……话是不好听,没什么梦想热爱的成分,却也算是个朴实的理由。 孟教员自然是听懂了,但脸上没有任何不悦或是排斥,还是很和气地点了点头。接着,从袖子里取出一张稿纸,递给周道安: “第三问,乃是看看周生你对‘文’一科的水准。这有一首诗,请点评一二。” 这是摸底测试了。周道安心里是有准备的,他猜想过这摸底会考些什么,以现场的情况看,肯定没时间考长篇大论,要考现场作文,难免学生会用宿作来应对,这样就没有考察的效果了。所以,考官肯定要取巧。 点评诗文,算是符合取巧的一种题,只要不是什么流传千古的名篇,学生很难事先准备。现场应对,最能体现学生的眼光和素养。 周道安稍稍松了口气——对这种题,没有固定答案的,其实他有很大的发挥空间。怎么说他前世也是正经大学毕业的知识分子,学的也是文科,还有点文艺青年的样子。见识上,一首诗的好坏,他还是看得出来的。眼下,只要答的靠谱,也就够了。 “爱他春盛不争春,待到春来敝此身。零落尘泥无觅处,流芳何用葬花人。” 接过来的稿纸上用清秀的毛笔字写了这么一首七言绝句诗,没题没作者,显然就是不见于任何记载,或者干脆就是新作诗。 周道安随付夫子恶补了一段时间的功课,知道这个世界汉域的文化和华夏古代很接近,故而他自己学起来也有不错的基础,可以事半功倍。 以诗歌来说,汉域的流行以诗为主,词这种形式还没成为主流,更多是根据音律来变化句子长短,没形成固定的词牌和模版。诗,则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了,类似于华夏的盛唐,诗歌的形式、内容都极其丰富,也是文人最喜欢的一种表达方式。 这首诗并不难懂,无非就是借花自喻,抒发作者清高自傲、不争名利、甘于奉献的情操。只不过全文没写是什么花,但想来也就是梅、菊这样的君子花。最后一句的葬花人,应该是个典故,周道安不好硬猜,但肯定不是指向林黛玉…… 稍稍一琢磨,周道安便知道该怎么评了——华夏诗歌可太丰富了,类似情怀的数不胜数,选几首相近的,把后人评析复述一下就可以了。也不必照搬什么王国维这样的大家点评,取个中,到位又不显山露水最好。 有了计较,周道安便轻咳一声,准备开口。 第(2/3)页